赶 考刘书正抗日战争的烽火,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,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。抗日战争初期,我幸运地被收养敌占区儿童的慈善机构——中国战时儿童救济协会湖南浦市教养院所收留,那一方小小的天地,成了我在动荡岁月里暂时的避风港。1941年的夏天,阳光透过... 木千指阅

木千指阅
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,抗战谍战,烽火岁月

第16章

赶 考

刘书正

抗日战争的烽火,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,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。抗日战争初期,我幸运地被收养敌占区儿童的慈善机构——中国战时儿童救济协会湖南浦市教养院所收留,那一方小小的天地,成了我在动荡岁月里暂时的避风港。

1941年的夏天,阳光透过教养院的老槐树,在地上洒下斑驳光影,而命运的转折,也悄然降临。教养院决定让我们10个小学毕业生前往铜仁,投考国立三中。消息传来,大家既紧张又期待,那是改变命运的珍贵机会。临行前,院长特意亲自召见我们。他面容和蔼却又满是郑重,目光里饱含着对我们的殷切期许,谆谆教诲如春日细雨,落在我们心上:“孩子们,这是难得的机遇,你们一定要好好考,未来的路,得靠知识去闯。” 为了让我们顺利成行,院长还细心安排了一位姓王的先生,照料途中大小事宜,那一份关怀,在乱世中格外温暖。

次日清晨,天边刚泛起鱼肚白,我们便踏上行程,脚步落在浦市狭窄的石板路上,声响清脆,却又带着沉甸甸的思绪。我走在路上,只觉思绪如潮水翻涌,一会儿仿佛自己真的变得高大起来,即将成为中学生的幸福涌上心头 —— 要知道,我本是农村穷孩子,过去连 “当中学生” 这样的念头,想都不敢想,那是遥不可及的梦。可转眼间,酸楚又漫上心头,三年流浪生活的苦难画面,在脑海里不断浮现。第一个严冬,寒冷似恶魔肆虐,我连双鞋子都没有,双脚在冰天雪地里冻得长满冻疮,每走一步都钻心的疼。我曾在梦里捡到过一双破鞋底,小心翼翼捆在脚上,梦里的脚是暖和的,可现实呢,第二天依旧得光着脚,踩在冰冷刺骨的土地上,一步步捱着走。不过,苦难即将过去,因为我们怀揣着火热的希望,那希望,是知识照亮的未来,是摆脱命运枷锁的可能。

一路辗转,我们到了辰溪,自此,真正开启了漫长又艰辛的旅途。彼时的交通条件极差,汽车本就少得可怜,还多数没有汽油,只能靠烧木炭艰难行驶。我们这些孩子,就像执着的追光者,见着汽车就凑上去求,一次次向司机师傅求情,哪怕只能一段段搭乘,也满心欢喜。日子在赶路、等待、期盼中流逝,历经多日磨难,终于抵达晃县,而这里距离铜仁,大概还有90华里。

这90华里,没有汽车可乘,全得靠我们的两条小腿丈量。天还没亮透,我们就背起简单行李摸黑上路,交通不便让我们在路上耽误了好些天,考期越来越近,大家心里都焦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,生怕赶不上。我们咬咬牙,暗自下定决心:哪怕这90里路再难,也得一天走下来!行程中,路不断在前方延伸,我们的脚印一个个留在身后,走上一二十里,实在累了,就找地方稍作休息,有时候兜里有点零钱,买碗稀饭填填肚子,便又匆匆继续赶路,那脚步里,藏着对考试的渴望,对未来的期盼。

头顶的骄阳好似烈火燃烧,脚下的砂子被晒得灼热,踩上去烫得厉害,汗水大颗大颗地往下掉,洇湿了衣衫,可我们顾不上这些,只是一步步坚定前行。饥饿和疲惫如影随形,可哪有钱去买吃食填饱肚子呢?只能默默忍受。好不容易碰到路边淙淙流淌的泉水,就拼命喝个够,权当慰藉。那时的我们,不过十三四岁,正是该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,却个个面黄肌瘦,拖着小小的身躯,顶着烈日、冒着酷暑、忍着饥饿,用细细的小腿,一步一步丈量山路。崎岖的山路不好走,每一步都要花费力气,可希望之光在前方闪耀,理想之声在心底召唤,就这么咬着牙,硬是一天走完了90里崎岖山路。

这90里的步行,极大地消耗着大家的体力,于我而言,更是艰难。本就营养不良、身体虚弱,一路上的折腾,让我一度患上夜盲症。到达铜仁江边时,天已经黑透,我眼前一片漆黑,什么都看不见,全凭着同学的搀扶,才好不容易上船过河。上岸后,又像瞎子一样,一脚深一脚浅地摸索着走到铜仁城内。在车公馆住下,把行李一放,我整个人累得直接瘫在那儿,动都动不了。好在车公馆离学校很近,王先生赶忙出去打听考试情况,可回来带来的消息,却如晴天霹雳 —— 第二天上午就要考试,报名已经截止了。我们千里迢迢赶来,就因为迟到这一步,希望瞬间化作泡影。那一刻,绝望笼罩着大家,我满心都是 “怎么办”,一点睡意都没有,累的感觉也被焦虑冲得无影无踪。

好在王先生没有放弃,他赶忙去学校为我们求情。没过多久,王先生带回了大好消息:学校特准我们连夜补办报名手续!不仅如此,当晚李超英校长和蔡主任还亲自对我们一个个进行 “口试” 。那一夜,紧张与希望交织,我们认真应对,把所学都尽力展现。

第二天上午,我们终于按时坐到了属于自己的考位上。看着密封的卷子,心里既忐忑又期待。等到张榜公布结果时,我们10个人都被录取了!喜悦瞬间涌上心头,那些一路的艰辛,都成了值得珍藏的勋章。

三中的校领导没有将我们拒之门外,让我们赶上了这场改变命运的考试。他们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,对学生关心爱护的精神,深深烙印在我们心底,终生难忘。

时至今日,每当想起这段经历,我仍要满怀感恩地说:感谢您,亲爱的母校,是您给了我们知识的滋养;感谢您们,尊敬的校长和老师,是您们的关怀与担当,让我们这些乱世中的孩子,有了拥抱未来的可能 。

刘书正,男,河南禹县人。1941—1946年在国立三中六年一贯制实验班读书。

更新时间:2025-07-07 09:30:30

上一章 继续阅读 下一章